一周概念股:芯片公司倒闭潮加速行业洗牌,折叠屏出货增速暴跌至2%

来源:爱集微 #一周概念股# #产业链# #芯片企业#
1.8w

过去几年蓬勃发展的半导体产业,却在2024年面临诸多挑战,本周是2024年最后一个完整周,部分年度统计数据陆续出炉,根据Wind数据,2024年新增的芯片相关倒闭企业多达1.46万家,接近于2022年-2023年的倒闭企业之和,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众多,既有市场因素,也受地缘政治影响。

面临同样遭遇的还有的折叠屏手机,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报告,预计2024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将达到910万部,同比仅增长2%,而2022年、2023年这一增速分别为191%、103%,目前折叠设备的问题在于成本昂贵,且容易损坏,易出现折痕等,导致市场打开难,国际主流手机厂商也在审慎进入折叠屏市场。

2024年中国超1.46万家芯片公司倒闭

2024年,中国芯片市场面临严峻挑战,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发展态势。一方面,行业下行周期中,倒闭潮持续蔓延。Wind数据显示,自2022年到2023年,已有超过1.6万家芯片相关企业倒闭或注销,2024年新增的倒闭企业高达14648家。另一方面,2024年新注册芯片企业数量达52401家,尽管低于2023年,但显示出市场创业热情依然高涨。

半导体行业的困境来源于多重因素的叠加。全球市场不确定性、宏观经济转型、贸易政策变化及去库存压力等,令消费电子、汽车和工业等关键需求领域增长乏力。尤其是汽车和工业部门,表现令人失望,制约了市场扩张。而消费电子领域则呈现出温和复苏迹象,但尚不足以扭转整体疲软趋势。

据分析师指出,这一倒闭潮实际上反映了行业重组和内部优化的开始。许多企业通过裁员、减薪和削减成本,试图专注于核心产品和市场,以在竞争中生存下来。整个行业从裁员到完成洗牌,可能需要约两年时间。

尽管市场面临巨大压力,新注册企业的涌现表明创业者对中国芯片市场的未来仍怀抱信心,尤其是在消费电子、汽车和人工智能(AI)等领域。此外,国内采购趋势增强为本土半导体企业带来一定机遇。主要国际半导体巨头如德州仪器(TI)、恩智浦(NXP)和英飞凌也对中国市场保持乐观态度。

然而,行业竞争加剧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。投资者和地方政府对芯片设计企业的支持逐渐减弱,使得初创企业在融资、吸引顶尖人才以及提升研发和运营能力方面面临困境。如果无法突破这些瓶颈,部分企业可能进一步落后于竞争对手,甚至引发新一轮破产和重组潮。

随着马太效应愈发显著,2024年或将成为中国芯片设计行业的关键转折点。在重重压力之下,一些企业将找到新生路径,而另一些则不得不黯然退出。分析师认为,这种优胜劣汰的过程虽然残酷,但有助于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,为未来的复苏和创新奠定基础。

尽管前路充满挑战,中国芯片市场的韧性依然可见。从淘汰到重生,这一过程不仅是行业的洗牌,也是技术和市场的升级。在全球产业链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,中国芯片行业或将以更加成熟的姿态迎接下一轮周期。

中国折叠屏手机出货增速同比暴跌

除了芯片相关产业,中国市场面临挑战的还有折叠屏手机。

12月26日,市调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在报告中指出,自折叠屏智能手机市场诞生以来,中国市场经历了快速增长,但目前增速有所放缓。预计2024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将达到910万部,同比增长2%。

Counterpoint Research表示,在折叠屏手机类别中,大折叠手机的表现优于小折叠手机,这主要得益于大折叠手机提供了更广泛的使用场景。受此趋势影响,OPPO和vivo今年相继停止了小折叠手机的生产。然而,与上面的趋势相反,小米在7月推出了其首款小折叠手机Mix Flip,市场反响热烈。

Counterpoint Research认为,尽管中国的折叠屏手机市场增速放缓,但在饱和的智能手机市场中,折叠屏手机市场仍是一个亮点。为了吸引更多消费者并推动更广泛的普及,创新且更具吸引力的使用场景将变得至关重要。

需指出的是,目前折叠设备的问题在于成本昂贵,且容易损坏,尤其是铰链机构周围;再者,折叠设备显示器往往会出现明显的折痕,随着使用时间一长,这些折痕也会变得明显;另外,现有折叠产品设计也不够轻薄,这导致国外手机大厂对折叠屏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。

其中,三星电子决定明年增加Galaxy S系列出货量,减少Galaxy Z系列出货量,以通过加强基本旗舰型号来应对市场低迷。明年下半年将发布的Galaxy Z7系列出货量则设定得较为保守。据悉,Z Flip 7为300万部,Z Fold 7为200万部,可折叠手机总出货量定为500万部,比Galaxy Z6系列的820万部目标大幅减少39%。这一决定被解读为Galaxy Z6系列未达预期所致。

苹果方面,目前仍在研究折叠设备技术的变化,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推出折叠产品。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先前指出,苹果最快可能在2027年推出一款或多款折叠设备。不过首款折叠设备可能不是iPhone,而是全屏幕版的MacBook Pro。

日产、本田寻求合并以自救

与芯片、折叠屏手机相关产业不同,中国新能源汽车仍保持快速增长势头,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,积极寻求走向海外市场。受此影响,全球诸多车企也在积极寻求电动化、智能化转型,而此前技术升级相对保守的日产、本田,目前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,计划通过合并来探索出新的发展之路。

有消息人士称,本田(Honda)和日产(Nissan)于12月23日启动协商后,计划将于2025年6月敲定合并协议。

目前,双方考虑资本合作或组成一家控股公司的可能性,尤其日产急需整顿财务。日产在美国和中国市场业绩和利润都大幅下滑,被迫裁员、缩减产能,并将年度获利预测大砍了70%。

但由于合并计划要到2026年8月才执行,谈判可能会破裂。一个令人担忧的原因是日产的业绩。如果日产业绩未能触底反弹,此次合并可能被视为本田的救助,这将使合并难以在股东大会上获得批准。

2024年11月初,日产下调了年度利润预期,宣布计划全球裁员9000人并将产能削减20%,以应对主要市场销售下滑。日产还将截至2025年3月的财年的全年营业收入预期从5000亿日元下调至1500亿日元(9.75亿美元)。

日产汽车前董事长卡洛斯·戈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日产汽车寻求与本田汽车达成协议,这表明前者处于“恐慌模式”。“这是绝望之举,”戈恩说,“这不是一项务实的交易,因为坦率地说,两家公司之间很难找到协同效应。”

资料显示,本田2023年的销售量是398万辆汽车,排名全球第七,而日产是337万辆汽车,排名第八。如果加上三菱汽车,日产的总销售量将提高到800万辆,这将是继丰田之后,日本车界的一个超大联盟,其地位将攀升到世界第三,仅次于排名第一的丰田(去年销量为1123万辆)以及第二的大众(去年销量为923万辆)。

对于日产跟本田的合并,日本媒体分析称,合并新公司若能实现,与日产组成企业联盟的三菱汽车未来也可能加入该集团,日本车企抱团意在抗衡中国车企崛起。

(校对/邓秋贤)

责编: 邓文标
来源:爱集微 #一周概念股# #产业链# #芯片企业#
THE END

*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,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,爱集微,爱原创

关闭
加载

PDF 加载中...